那句云淡风轻的“兔子特别爱吃”,所带来的后坐力,远比任何激烈的学术辩论都要强大。
它像一根无形的刺,扎进了在场每一位燕京大学师生的心里。
那根刺,名为“无知”。
他们彻底放下了所有的高傲与偏见,呼吸都变得小心翼翼。
曾经,他们看待龙河大学,是俯视。
现在,他们看待眼前这群平均年龄不到十九岁的年轻人,却需要仰望。
这是一种近乎于“朝圣”的、无比谦卑的心态。
然而,当真正的交流开始,他们才更加绝望地发现,自己与这群年轻人之间的差距,远不止于一株“清污草”。
那是一道深不见底的鸿沟。
团队中,一位戴着金丝眼镜、气质儒雅的博士生往前走了一步。
他是李教授最得意的门生,陈瑞,主攻分子生物学,在基因稳定遗传领域已经深耕了整整五年。
他试图将已经失控的局面,拉回到自己最熟悉、也最权威的领域。
这既是为了挽回一丝颜-面,也是出于一个顶尖学者面对未知时的本能探究。
“王浩同学。”
陈瑞的声音带着一丝学者特有的严谨。
“既然你们已经攻克了复合重金属吸收的难题,这说明你们在植物基因定向编辑与表达上,已经走到了世界前列。
那么,我想请教一下,你们是如何看待‘跨物种基因稳定遗传’这个伦理与技术双重难题的呢?”
他顿了顿,详细阐述起来。
“我们的导师认为,目前的基因剪刀技术,虽然能够实现精准的跨物种基因片段植入,但在子代遗传中,外源基因的表达会呈现出不可控的衰减,甚至导致基因崩溃。
这道屏障,是生命本身设下的枷锁”
他试图用这个宏大而深奥的命题,来证明燕京大学的学术深度,证明他们依旧站在这个领域金字塔的顶端。
然而,王浩听完后,甚至没有思考。
他只是轻轻地,摇了摇头。
那个动作,让陈瑞心中猛地一跳。
“老师,您这个问题,可能从一开始就问错了。”
一句话,让陈瑞准备好的所有后续理论,全部堵在了喉咙里。
问错了?
这个耗费了他导师半生心血、被誉为22世纪生物学“三大
点击读下一页,继续阅读 爱吃海底捞 作品《高考落榜?我众筹开创最高学府!》第176章:知识的“次元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