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尊朱派、复古派、调和派、解经派等等。”
“”苏录听得一脑门子汗,这是做题家最怕的情况。忙小声问道:“就没个标准答案?”
“当然是以朱子为准了。但刚说过五经太庞杂了,朱子也没办法规定一切,给各派留足了发挥的空间。”张先生叹口气道:
“不同流派之间的见解,差别大了去了。你若治了东家的经,结果碰上西家的考官,那可就撞在铳口上了。”
“确实。”苏录擦擦汗道:“怪不得科举最重首场,要是只看五经就乱了套了。”
“小题做得好,录取的希望确实大,但别忘了,解元只从经魁出,最终名次还是要由大题来决定的。”张先生淡淡道。
四书题叫小题,五经题叫大题,两者的难度差别可见一斑。
“所以一定要拜名师,名师弟子多,碰上同门考官的可能性就大。名师名气大,学问广受认可,哪怕不是同家的考官,也会高看一眼,手下留情,自然更容易过关。”
“明白了。”苏录感激地点点头,请教道:“请问先生,书院哪位先生算名师?”
“你若只是考个秀才的话,咱们书院的经师就够用了。但若有更高的志向,说句得罪人的话,他们就不够看了。”张先生压低声音道:
“包括山长也一样,他的学养自然是够的,但远远称不上名师。”
“啊?那弟子该怎么选?”苏录有些蒙圈。
“别着急,慢慢看,眼光放长远一些。”张先生便建议道:“不妨先了解一下,泸州乃至蜀中有哪些名师,就算你现在还没条件拜师,也可以先治其本经。待到水平上去了,时机合适了,再转投名师不迟。”
苏录明白了,张先生是让自己骑着驴找马。
所以到底选哪一经,可以先不管眼下先生的水平,而取决于自己心仪的名师,治的是哪一经。
只是这法子,怎么听着这么不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