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及其他并发症了,直接针对骨折的疗法还要往后稍稍。
南祝仁回忆道:“她刚进咨询室的时候,虽然咨询室里面开了空调,但整个人还是瑟缩在羽绒服和围巾里面,哪怕额头开始微微出汗都没有选择短暂地透气。”
“她和我的眼神交流很少,对外界的刺激淡漠感很强,互动性也很弱。”
“在她的主诉中,现在的生活已经开始进入一种精力下降的疲惫感状态,这不是一个好信号。”
“最让我感到危险的是,她因为学习,对生活中的其他事情已经开始出现无趣感,而且已经持续了数个月、乃至于半年以上——这更是一个非常不妙的信号,也是因此让我开始以抑郁为方向向下去探索。”
“随后我就剖析出了更多:社交焦虑、不配得感、可能还有一些原生家庭的问题,这些我都只是浅尝辄止没有深入,但也都是不能忽视的。”
“而最重要的是——”
南祝仁的手点了点自己的脑袋:“认知。”
认知不良的人,就好像在医学和运动上先天体弱、亦或者其他异常体态的人,会远比其他的“标准人”更容易受伤。
“就算勉强把现在的学业问题解决了,之后她也可能因为其他更多的原因而重返咨询室。”南祝仁道。
“所以,她需要后续的咨询干预,来改变她的认知。”
这种观点就是心理学四大主流学派中认知主义学派的观点,同时也是认知行为疗法的基础。
夏天看着南祝仁眼神中开始带着星星。
中心负责老师稳了稳情绪,南祝仁的话对他的冲击很大。
他不由自主地开始以学习的方式开始思考,开始往下顺。
几个呼吸之后,艰难道:“那你给这个学生布置的作业是因为什么?”
南祝仁解释:“我在咨询的时候没有和她谈起任何和抑郁相关的字眼。和她说起相关话题的时候,也都是用‘沮丧’、‘不适’这些字眼来替换,避免她开始做自证预言。”
自证预言指人会不自觉的按已知的预言来行事,最终令预言发生。“预言”,则是指对自己的某种指向未来的期望,比如“这次考试很难,我一定没法通过”。
这种现象在抑郁领域很常见:当某些来访者坚信自己抑郁的时候,他的想法、行为等等,都会不由自主地朝着抑郁症患者该有的方向靠拢,开始主动断社交、主观变得疲惫,从而让不抑郁的
点击读下一页,继续阅读 熊猫的大木屋 作品《没点毛病谁学心理学啊》第115章 判断和作业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