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米酒,一饮而尽,辛辣中带着甘甜,眼眶不禁湿润了。
然而,朝堂风云变幻。北唐新帝登基,推行新政,触动了旧贵族利益。陈之桥因支持新政,被诬陷入狱。牢房阴冷潮湿,老鼠在墙角乱窜,陈之桥却泰然自若,借着昏暗的烛光,在墙上刻下治水心得。
“陈大人,您后悔吗?”狱卒忍不住问道。陈之桥抚着墙上的刻痕,笑道:“若能换来百姓安居乐业,便是卷地三尺,又有何怨?”
半年后,真相大白,陈之桥官复原职。此时,边疆战事吃紧,他主动请缨,奔赴战场。寒风凛冽的边塞,陈之桥身着铁甲,与士兵们同吃同住。他根据地形,设计出“连环烽火阵”,多次击退敌军。
一日深夜,敌军偷袭营帐。陈之桥手持长枪,奋勇杀敌。混战中,一支冷箭射中他的左肩,鲜血染红了半边战袍。他咬牙拔出箭矢,继续战斗,直至援军赶到。
战争结束,陈之桥因功被封为镇国公。然而,他婉拒了皇帝赏赐的良田美宅,只请求拨下银两,在淮水两岸修建义学。“臣愿以余生,为北唐培养更多心系天下的栋梁。”陈之桥在奏折中写道。
白发苍苍的陈之桥站在义学讲堂前,看着孩子们认真读书的模样,露出欣慰的笑容。忽然,天空飘起细雨,一位少年冒雨跑来,将油纸伞举在他头顶:“先生,当心淋雨。”陈之桥摸摸少年的头,眼中满是慈爱。
他望向远处烟雨朦胧的淮水,想起多年前那个深秋,自己解下玉带换糙米的情景。这一生,他历经风雨,却始终初心不改。“卷地三尺,心无怨言”,这不仅是他为官的准则,更是他一生的写照。
暮年的陈之桥,依旧心系百姓。他时常拄着拐杖,在街头巷尾漫步,倾听百姓心声。一日,他路过一座新建的石桥,桥上刻着“陈公桥”三个大字。一位老叟认出他,激动地喊道:“陈大人,这是百姓为您建的桥啊!”陈之桥驻足良久,泪水悄然滑落。
最终,陈之桥在一个宁静的清晨,安详地离开了人世。消息传开,北唐举国哀悼。淮水两岸,百姓自发为他立碑,碑文上刻着他最爱的诗句:“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多年后,北唐学子参加科举,考官总会问这样一道题:“何为士大夫之责?”许多人在答卷上写下陈之桥的故事,写下“卷地三尺,心无怨言”这八个字。陈之桥的精神,如同淮水之水,生生不息,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北唐士人。
陈之桥离世的消息像一场深秋的霜,悄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