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让士兵们疲惫不堪,军中甚至流传起石甫的故事,许多羯族士兵开始怀疑,这场战争是否真的有意义。石邃的弟弟石宣察觉到了机会,暗中联络军中将领,准备发动政变。
战争一触即发之际,阿史那云带着王玄策的密信,冒险潜入后赵军营。他找到石邃麾下的羯族将领,晓之以理:“我们的父辈,曾与盛唐使者把酒言欢,学习他们的文化,那时的后赵,百姓富足。如今为了一场不义之战,值得吗?”这些话如同一颗颗种子,在羯族将领心中生根发芽。
石宣的政变比预想中来得更快。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他率领心腹冲入石邃的营帐。石邃在睡梦中被惊醒,却发现自己的亲卫早已倒戈。“兄长,你将后赵带向了灭亡!”石宣的长剑刺入石邃胸膛时,远处的烽火台正映红半边天。
石宣继位后,立即派人向盛唐求和。李新宇接到求和信后,陷入沉思。卫徵进谏:“陛下,后赵内乱,正是收复失地的好时机。”李新宇却摇了摇头:“战争只会带来更多仇恨。”他决定派使者前往后赵,商议和平协议,同时带去大唐的种子、农具,帮助后赵恢复生产。
阿史那云作为盛唐使者的随员,再次回到襄国。当他看到曾经荒芜的田野重新长出嫩绿的麦苗,看到百姓们用大唐传来的水车灌溉农田,泪水模糊了双眼。在石甫的祠堂前,他立下誓言:“先生,您的心愿,我会继续完成。”
此后的数十年间,后赵与大唐虽偶有摩擦,但和平始终是主流。石宣推行石甫生前未竟的改革,在襄国建立起“太学”,教授盛唐的儒家经典与律法。羯族青年们不仅学习骑射,也开始研习诗词歌赋。长安的集市上,后赵的胡商带来精美的毛毯与香料,大唐的丝绸瓷器也源源不断地运往西域。
一位来自波斯的商人,在游历后赵与盛唐后,将他的见闻写进了游记:“在这里,我看到了两个强大帝国的碰撞与融合。羯人的骁勇与唐人的智慧,如同两条河流,最终汇聚成一片汪洋。”这些文字,随着丝绸之路,传到了遥远的罗马与阿拉伯,让世界看到了东方文明交融的奇迹。
时光流转,石甫的雕像被矗立在襄国与长安的交界处。雕像上,他手持一卷羯唐通鉴,目光深邃地望向远方。每当夜幕降临,过往的商队总会在这里驻足,听老人们讲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讲述一个使者如何用智慧与勇气,在战火与和平之间,架起了一座文化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