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角度去思考过。
原来,那高高的围坊之墙,不仅隔开了喧闹,也隔断了商业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
接着,画面又对准了一位身家巨万的绸缎商人。
他虽富甲一方,却在宴请一位七品县尉时,态度谦卑恭敬,近乎谄媚。
他的儿子,虽然聪明好学,却因为商籍的限制,在科举之路上步履维艰,屡屡受挫。
旁白:在唐代,商人的社会地位依然低下。他们被归为“工商杂类”,子孙虽被允许参加科举,却受到诸多歧视和限制。
通往权力与荣耀的道路,依然被“士”阶层牢牢把控。一个商人无论多么富有,在权力面前,依然是不堪一击的。
这种社会地位的“天花板”,使得商人们更倾向于将财富用于享乐或依附权贵,而非投资于风险巨大的技术创新。
天幕的画面,随着时间的推移,来到了宋代。
那幅举世闻名的清明上河图,在天幕上缓缓展开。
汴京城内,商铺鳞次栉比,已经突破了坊市的限制,侵入了街巷。酒楼、茶坊、瓦舍勾栏,昼夜不息。繁华之景,比之大唐,有过之而无不及。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也在繁荣的商业活动中应运而生。
大宋的皇帝们,看到这一幕,都不禁挺直了腰杆。
“看,我大宋,已无坊市之限,商税更是国库大宗,何来抑商之说?”宋神宗赵顼颇为自得地想道。
宋代,是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顶峰。
天幕先是给予了肯定。
然而,这种空前的繁荣,更像是一场被精心设计的幻梦。
话锋再次转折,画面聚焦于一队官兵,他们正在查抄一家私自贩卖茶叶的商铺。
旁"白:宋代商业的繁荣,伴随着的是国家更深层次的垄断。
朝廷通过设立“榷场”、“博买务”等机构,将盐、茶、酒、矾、香料等利润最丰厚的行业,几乎全部置于国家专卖(榷禁)之下。
民间商人可以参与其中部分环节,但最大的利润,永远被国家牢牢攥在手中。
换言之,宋朝廷,成为了全国最大的商人。
画面又展示了宋代庞大的“官商”阶层。他们依靠与官府的关系,获得特许经营权,富可敌国。但他们的财富与地位,完全依附于朝廷的政策,自身不具备任何独立性。
旁白:这种“国家
点击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仰望夜色星辰 作品《天幕:开局一首不妙曲,老朱哭了》第35章被驯服的财富:坊市间的唐宋幻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