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士们屏住呼吸,紧贴冰冷的车体,手中的步枪指向天空。
嗡鸣声从车队上空掠过,盘旋了几圈。
那是一架执行夜间巡逻任务的蒋匪的pby“卡塔琳娜”飞机。
“该死的蒋光头贼心不死,欺负我军无海空力量,不然这沿海岛屿的蒋匪早该被赶走了。”徐卫华开口唾骂。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躲避空中飞掠而过的侦察机了,哪怕是陈朝阳此时心中也是一阵恼火,要不是执行秘密入朝指令,高低要用高射炮把这玩意射下来。
侦察机的探照灯光柱,在风雪弥漫的地面上徒劳地扫来扫去。
光柱几次掠过车队潜伏的区域,却只能看到一片被积雪覆盖的起伏地形和稀疏的枯草。
飞机盘旋了足有十分钟,最终似乎一无所获,引擎声渐渐远去,消失在风雪深处。
“解除警戒!继续前进!加快速度!”陈朝阳的命令传来。
车队再次启动引擎,在更加小心的状态下加速前进。
徐卫华带着一身泥雪回到指挥车旁,抹了把脸上的冰碴:“首长,都弄出来了,有辆车履带板松了,老刘师傅带人正在加固,不影响前进。”
“好。”陈朝阳看着徐卫华和战士们冻得通红却充满干劲的脸,点了点头,
“让大家辛苦点,天亮前必须赶到下一个隐蔽点。我们没时间耽搁。”
风雪依旧,铁流滚滚。
这支肩负着特殊使命的队伍,在严寒、黑暗和潜在威胁的夹缝中,凭借着钢铁般的意志和日益精进的技艺,顽强地向北挺进。
没有土匪的袭扰,但这场与时间、与自然、与隐蔽性进行的无声较量,其艰难程度丝毫不亚于一场战斗。
安东,这座依偎在鸭绿江畔的边境小城,在50年10月的寒风中,已彻底褪去了往日的宁静,变成了一座巨大充满紧张与焦灼的战争枢纽。
陈朝阳的“昌平后勤团”车队,在经历了辽西走廊风雪与侦察机的双重考验后,于10月18日午后,带着一身泥泞冰碴,
终于抵达了安东城郊的指定集结区域一个由废弃工厂和仓库临时改建的巨大兵站。
眼前的景象,让即使是经历过解放战争大场面的陈朝阳,也不禁心头一沉。
数不清的部队番号混杂在一起。
刚从火车上卸下装备的战士,背着沉重的行囊和枪支,在军官嘶哑的口令声中匆匆
点击读下一页,继续阅读 洪荒世界的尽头 作品《1949:火红年代的县委书记》第 210章 抵达前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