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比敌人更快、更狠、更有效地打赢!下课!”
教室里安静了片刻,随即爆发出热烈而持久的掌声。
年轻军官们的眼神炽热,已然看到了一个全新的战争世界。
而一些年纪稍长、思想偏传统的军官,则眉头微蹙,鼓掌显得有些迟疑,但他们欣赏陈朝阳的实战功绩。
李云峰随着人群走出教室,内心依旧久久无法平静。
他回头望了一眼还在讲台前整理讲义陈朝阳,眼神中充满了敬仰和一种找到了前进方向的坚定。
他知道,在这位年轻却经验丰富的教员身上,有他极度渴望汲取的养分。
对于未来的课程,他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期待。
他来自一支拥有光荣传统但也经历过刻骨铭心失败的部队,他比任何人都更迫切地希望,能在这里学到真正强大的力量,
让手中的剑在未来变得更加锋利和精准。而陈朝阳,就是他眼中最好的铸剑师之一。
随着陈朝阳首次战术课程的教学结束,一文关于首次装甲兵战术课程教学情况、学员反应及后续教学改革的初步思考被其编撰成册
一、本次课程为装甲兵战术系首堂理论结合想定作业课。
教学核心目的并非灌输具体条令,而是旨在打破固有思维,引导学员深刻理解现代战争中“速度”的本质,即决策-执行循环的速度、夺取并保持战场主动权的速度。
通过设置高压逼真的战术想定,迫使学员在近似实战的压力下进行临机决断,观察其思维方式和指挥特质。
二、课堂反应激烈,远超预期,成功引发了深层次的思想碰撞。
学员同志们表现大致可分为三类,也集中暴露了我军中高级指挥员,在面向现代化战争时存在的普遍问题:
1.多数学员同志们保守求稳型,倾向于遵循教范,以保存自己、汇报情报为首要选择。
这反映了我军过去因装备劣势而形成的“慎重初战、避免消耗”的宝贵经验,
但部分同志可能将之固化为唯一准则,缺乏在技术条件改善后,运用新技术、新装备去创造战机的主动性。
2.少数教条机械型学员十分典型,
一切决策源于苏军条令和教材,缺乏变通。
这反映了我们在学习外来经验时存在的“本本主义”倾向,未能深刻理解条令背后的战术思想并与我军实际情况相结
点击读下一页,继续阅读 洪荒世界的尽头 作品《1949:火红年代的县委书记》第 456章 首课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