俊之见,不如每岁拔用小吏至边远为官,以确保郡县得有良吏,并每岁为边远州官专留迁升名额。”
杨俊作为吏部尚书,他与张虞曾经有过交流。因东汉常常将政治上不得意的官吏委任至边鄙之地为官,这些官吏见仕途得不到晋升,转而会攫取经济利益,因此要想避免这种情况,必须要制定好相应的制度。
张虞沉吟少许,说道:“朕自取天下以来,收州郡征辟之权,唯县吏由地方自任。而依卿所言,可由尚书台设‘铨试’,每岁吏员可争相进考,如县曹佐郡曹佐州曹佐除尚书郎。”
“其中郡曹佐优秀者,参铨试方可任流边县长满五年,课考评为中上者,可拜尚书台郎,或授内陆郡吏县官。而内县长令,流边任郡守满五年,课考评为中上者,如内郡官位空缺,优先迁之。”
“流边之官称流外官,凡有升迁优先拔用流外官。而欲为流外官者,非考课出众者不能任职。如任郡吏五年,任县长满五年。”
吏与官的区别在两汉时期,差别没那么大。如州郡长官每至一地,因具有征辟举用之权,常常会征辟当地名士为官。而到了科举时代,将各级官吏纳入中央王朝管辖中,并为了推举殿试士人,常会授与超脱之官。
故具备有两汉征辟遗风的李唐,在制度内出现了清流与浊流的区分,彼时县吏到老尚能得一县尉。而到了大明,因朱元璋的政治理念,对吏员限制颇多,几乎掐断了吏员的上升空间。
清朝吸取明制之弊,乾隆时专门推行出‘吏员考满’制,吏员以五年为服役期限,役满后需通过考试授予官职,是为职役与官职过渡制度。
张虞晓得吏员鱼龙混杂,好坏者参半。但为了给吏员升迁的通道,且便与边鄙州郡接轨,特意创造出‘流外官’这一概念,边地官吏能够得到更好的升迁机会,便能将剥削百姓的注意力转移到治理地方上来。
若县吏有志进取,可先参加铨试,进迁至郡吏。在郡吏满职五年,评考成绩为中上,要么继续参加铨试,升迁到州中任官。或是向朝廷申请,到边远区域的县出任县长,满五年且评价为中上,五年之后便能直升尚书郎。
如果吏员中有优秀者,差不多十五年可升迁至尚书台,其所费时间虽比科考长,但因一路从吏升迁为官,治理经验丰富,行事务实,治理内地县时,可以说是信手拈来。凭先前积累的经验,或许能比科举出身的士人升迁更快。
杨俊思虑少许,说道:“既以郡吏升县长,县长徙郡守,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