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得有些尴尬。
曹睿率先入坐,臣子们也纷纷按照次序坐定。司马懿、刘晔一右一左自觉坐到了最前,紧随其后的便是卫尉辛毗,以及徐庶、裴潜两名侍中。而夏侯玄、和逌、夏侯惠三名散骑,也被皇帝例外恩准参与,坐到了更后一些的位置。
至于中书令刘放,依照此前则无缘参与议政,自觉的走到了偏殿之中。
司马懿轻咳一声,拱手看向皇帝:“请陛下准臣由简至繁一一陈奏。”
“准。”曹睿点头。
司马懿道:“第一件事,臣要恭喜陛下喜得皇子。苏美人诞下皇子,还请陛下为皇子赐名。”
不论任何事情,第一次和第二次总是新鲜和充满热情的,喜得皇子也是同样的道理。
曹睿轻描淡写的回应道:“苏美人有功,朕回到宫中再赏她。至于刚刚诞下的皇三子,洛中太后书信中说皇子瘦弱,那就为他取一‘寿’字好了。曹寿,此名诸卿以为如何啊?”
“此名甚佳。”
“陛下圣明。”
“皇子定可福寿延绵。”
司马懿以及其余臣子们纷纷附和起来。皇帝生儿子,又不是他们生儿子,爱叫什么就叫什么好了。
此事两句话就略过,司马懿则继续说道:“陛下,豫州刺史黄公衡弹劾颍川太守董伯俊一事,以及西阁阁臣、卫尉董公仁自请告老一事,还望陛下圣裁。”
显然,司马懿此刻还不知道辛毗被任命为了新任卫尉一事。坐在斜对面的辛毗,此时明显是在忍着不说话。
曹睿摇了摇头,轻飘飘的为这两位大臣的争端定了性:“黄权是在胡闹,董昭也是在胡闹。”
“董昭给朕的书信朕看过了,一边说要乞骸骨归乡,一边要让他儿子给朕去戍边。朕什么时候对功臣这般刻薄过,又是什么时候不论旧情了?”
司马懿拱手说道:“禀陛下,颍川太守董伯俊为政不佳,此事的确属实,尚书台也有记载。颍川乃是重地,水利、兵事、屯田,皆为国家之重,又有大魏五都之一的许昌在内。”
“臣以为不若将董伯俊平调到一闲职上?这样既顾全了董公仁的脸面,又不使朝廷政事受到影响,可谓两全其美了。”
曹睿看向司马懿:“朝廷正事要顾,臣子脸面也要顾,那朕就不直接下诏了,尚书台来办。”
“司空,传信吏部杨暨,就依董昭之言,将董胄调往昌黎郡为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