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即便是pony不来,徐川也在着手准备推动国内航天领域民营企业的发展了。
原因很简单,火星地球化改造工程正在进行,而按照驭星工程目前的撞击实验数据,能够重启火星内核生成磁场的概率高达78.21%。
这是一期驭星工程六颗陨石分三个批次撞击后由智能大模型ai通过无极量子超算中心计算出来的。
而在驭星工程完成对火星的磁场重启后,后续的火星大气改造、生态环境建设、初代移民城市的修建等等都需要庞大的人力物力资源。
尤其是初代移民城市的修建。
尽管驭星工程重启了火星的磁场,甚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火星土壤中蕴含的大量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气体,以及隐藏在地壳中的水资源,形成地面海洋。
但它终究不是地球。
首先是改造初期的火星磁场不会太稳定,在面对太阳风暴和宇宙辐射的时候可能会出现部分区域或短时间的漏洞。
当然,这不是致命的问题。
对于移民的人类以及生态系统来说,致命的是火星的大气层。
虽然通过陨石撞击的手段能够在激发火星土壤中蕴含的二氧化碳和甲烷,制造出一个大气层。
但相对比地球大气来说,火星新大气层的成分、厚度、大气压等各方面都远远达不到可以让人类自由活动的程度。
如果是在自然演化的条件下,可能需要经过数千万年数亿年乃至更遥远的的时间,才能让一个改造后充斥着二氧化碳火星变成拥有繁盛的物种、且相对宜居的世界。
但如果是人为改造的话,这个时间能缩短到数百年甚至是更短。
不过即便是数百年的时间对于当前的人类而言也是一个无比漫长的过程。
这不仅需要堪称海量的多孔液态dac二氧化碳捕集系统来处理二氧化碳,更需要从土卫六运输大量的氮气以填补火星大气层,制造适应人类居住的环境。
那么在未来几十年乃至数百年的时间彻底完成对火星大气的改造前,修建‘全封闭’的初代移民城市是必然的。
而航天局和下蜀航天基地不可能将所有的工作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他们手中的航天载荷与相关的技术也完全不够。
这个过程必须要有其他的企业深度参与进来。
写了一封开放室温超导材料开放性建议与航天领域加速布局发展的信件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