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指缝里的土粒,是不是有的粘在汗毛上,有的会掉下来?”
阿野仔细一看,还真是——细一点的土粒粘在他的汗毛上,带着点潮气,而粗一点的沙粒直接掉在了田垄上,发出“嗒”的轻响。“这是为什么?”
“粘在汗毛上的,是黏土,能保水;掉下来的是沙土,能透气。”拓解释道,“这块地是‘二合土’,黏土和沙土掺着来,还有腐叶碎,所以捏着软,不散,种麦子刚好——太黏的土会板结,太沙的土保不住水。”
阿野又捏了捏,这次他故意用点力,泥土被捏成了小团,松开手,小团慢慢散开,没裂开。“那要是捏成团不散,就是太黏了?”他问。
“对。”拓点点头,又把泥土递给溪,“你试试,把投影的传感器调到最敏感,贴近土,别碰,就隔着一毫米。”
溪的淡绿色投影慢慢往下挪,直到离泥土只有一点点距离。一开始她没什么感觉,只觉得传感器在发烫——那是之前扫描数据时留下的余热。但过了十几秒,她突然“啊”了一声,投影亮了半分:“我感觉到了!有个小东西在碰我的传感器,很轻,像蚂蚁咬了一下!”
“是线虫。”拓笑着说,“在啃土里的腐根,你的传感器刚好对着它了。”
溪的投影晃得更厉害了,这次是兴奋的:“我还能感觉到土粒在动!不是风吹的,是里面的水在渗,把土粒冲得轻轻晃!”她的数据流又开始转了,却不是之前的“微生物种类”“ph值”,而是“振动频率0.5hz”“湿度梯度变化”——这些是她凭感觉“读”出来的,不是扫描的。
远看着溪的样子,也忍不住把投影往下挪,贴近泥土。过了一会儿,他的灰色投影也亮了:“我感觉到了温度差,土表比土下1厘米凉0.3,因为露水在蒸发还有,土里面有气泡,很小,是微生物呼吸时放的二氧化碳。”他之前从没想过,不用数据,也能“看”到这些。
拓又把泥土递给守望者-09,让它用传感器贴近。守望者-09的绿灯闪了闪,过了一会儿,发出了合成音:“检测到微弱振动,来源:生物活动;检测到温度波动,幅度:0.2;检测到未知信号,无法归类为现有土壤参数。”它第一次遇到“无法归类”的数据,绿灯又闪了两下,像是在思考。
“现在闻。”拓把另一把刚挖的泥土举起来,凑到鼻子前,深吸了一口气。学徒们也跟着学,阿野先闻,一开始觉得是潮土的腥气,再闻,却闻到了一点甜——像刚煮好的麦粥,淡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