够的教材,准备好足够多的木板和石灰石制成的粉笔。
有了粉笔,最困难的墨水就能解决了。
接下来的日子,刘继隆则是在完善他的官学制度。
凡他治下境内孩童,十岁必须入学,不入学则罚其父母粮二石,父母伤残者除外。
入学后,凡孩童须学三年,在此期间书本、饭食、笔墨皆免。
三年后,举行初考,考过的少年,以备选吏员身份再读两年,笔墨、书本、饭食皆免外,另有年俸三石,夏衣、冬衣各一件。
两年后,备选吏员进行吏考,考过者授予直白身份,年俸十二石,夏衣、冬衣各一件,职田十亩。
走到直白这步,就不再需要在纸面上考试,而是根据其在职行为、功绩来考成。
考成每年一次,评得甲等则擢其一级,评乙等为留任,评丙等降级或削半俸,评丁则罢黜。
自从九品下到正一品上,合计三十级。
也就是说,一个少年十岁入学,十三岁初考,十五岁吏考成为直白。
往后即便他年年评得甲等,想要登上正一品的三公位置,也需要努力到四十五岁。
当然,这些规则不可能不改,所以刘继隆还真没打算看到谁能年年评甲,评到三公的位置。
以他当下的官职,顶多向朝廷请表从三品以下的官职。
不过即便是从三品,那也需要直白自身努力二十几年了。
二十几年后,自己可就不是如今的地位了,到时候再改制也无妨。
想到这里,刘继隆开始将“官学制度”、“吏治考成制度”颁布。
只是大半个月的时间,这两套制度就有了回响。
从军中调任直白的部分弟兄也不恼了,而百姓们对于衙门则更为恭敬。
狄道的印刷坊每日搬进搬出,城外开荒的队伍也越干越有劲。
五月末,刘继隆带人收割了三州小麦。
由于种植稍晚,因此仅获粮十八万石,亩产仅七斗五。
饶是如此,这批粮食也解了燃眉之急。
换做曾经,陇西自然不可能种植如此多的小麦,但随着刘继隆将明清时期研究成熟的古代农具弄出后,小麦的处理也就没有那么复杂了。
面粉筛出麸皮后,虽然口感不如后世机器处理的面粉,但也比曾经那卡脖子的面粉要好太多了。
面食在陇西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