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都理顺,然后才能根据人口情况,决定是否将这些地方提前划分出来。
“汝亲自走一趟南衙吧,将这份军功的拔擢文册也带去。”
“臣遵令”
刘继隆对赵英吩咐,赵英恭敬起身从刘继隆手中接过拔擢文册,随后来到角落,从身为起居郎的敬翔手中取得都察院的详细制度后,这才缓缓退出了汉王府的正堂。
在他走后,刘继隆缓了口气后才看向敬翔说道:“汝觉得吾所制定的都察院与天下十五道监察制度如何?”
“臣以为,殿下此举定能影响后世千年”
敬翔倒也不藏着掖着,当他从刘继隆口中听到将御史台并入都察院后,他就知道都察院崛起已经注定。
只是他没想到,刘继隆竟然在天下十五道都常设监察和巡察官员,这对于加强朝廷的威望自然是好的,不过官员们反对的声音肯定也不小。
若非刘继隆掌握了关西官学,说不定还真需要与这群人妥协。
至于现在嘛,敬翔只觉得天下大变也不过这两年时间了。
面对敬翔这番坦荡,刘继隆嘴角轻扬,随后又将目光放在了桌案上的奏表中,同时感叹道:
“此为开端,朝廷积弊百年,许多事情不得不除,不得不防”
面对他这番话,敬翔十分认可的点了点头。
与此同时,赵英也紧赶慢赶的将刘继隆所交代的东西送往了南衙的政事堂,待李商隐看完都察院的制度和此次军功拔擢文册,已经是两个时辰后了。
“将御史台并入都察院,殿下这算是给某出了个难题啊”
“此事不难,若是有人为难,下官会将其说服的。”
李商隐揉了揉几乎紧皱一整日的眉头,感叹着说出这件事有可能引发的后果。
对此赵英却十分平静,似乎根本不在乎那些旧臣的骚乱。
他口中的说服,恐怕不是李商隐认为的那种说服,所以李商隐听后便对他安抚道:
“此事,某需要与高相好好商议,中秋节后定能拿出殿下满意的章程。”
“既是如此,那下官告退了。”
赵英眼见李商隐不再抱怨,当即便作揖离开了政事堂。
在他走后,李商隐又重新拿起写有都察院制度的文册,不免深吸了口气。
“殿下对官员的监察,着实有些严苛了”
他毕竟出生在元和年间,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