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求致仕,被都堂拒绝后,被刘攽拿来当成段子材料的郑穆。
只是,刘攽不会知道,赵煦之所以没有批准这位老先生的致仕请求,根本不是因为文彦博。
而是,这位老先生,乃是赵煦的父皇,传给他的圣遗物——此公,早在熙宁时,就被赵煦的父皇拜为诸王府侍讲兼太学博士。
主要任务,就是教授诸王,特别是赵煦那位好皇叔扬王颢的!
赵煦即位后,立刻想起了这位自己父皇的对扬王特攻,于是专门将本来都已经退休养老的老先生诏回朝中,让其担任扬王、荆王府赞善兼国子监祭酒。
让他继续去扬王、荆王身边,教授诸王子们,兄友弟恭,长幼尊卑之道。
稍有差池,就疯狂扣王子们的绩效(磨勘)。
同时,这位老先生还是赵煦的太学‘再教育’机构的负责人。
包括过去的驸马郭献卿在内的,好几个被赵煦送进太学,接受圣人经义再教育、再熏陶的衙内权贵,都是在这位老先生的眼皮子底下,每日机械的学习着圣人经义。
成果斐然!
因为郑穆这位老先生就是那种最古板、最传统的士大夫。
其言行举止,皆以礼为准绳。
传说,无论是农民家的孩子还是达官贵人家的孩子到了他手里,他也是一视同仁——该打就打,该罚就罚。
士人纷纷称颂——学者尊其德而服其教。
哪怕是当代的那些大儒,对其也非常敬重,以为是在世真儒。
比如已故的古灵先生陈襄在世时就心悦诚服的与旁人说——郑公深造于道,心仁气正,勇于为义,文博而壮!
而当赵煦把纠正太学学风、对犯错、犯罪的权贵衙内,进行圣人经义再教育、再熏陶的任务,交到这位老先生后。
郑老先生高兴坏了——正风气、树士风,正该如此!
于是,殚精竭虑,不敢有半分懈怠。
在他的管教下,还真的出了奇迹——从前,驸马都尉郭献卿居然真的学好了!
宝寿公主泪流满面——此果真大儒也!
于是,哪怕郭献卿已经在太学毕业了,可宝寿公主,依旧时常或遣人登门,或带着郭献卿亲自上门问候。
而汴京城的衙内们,也都是闻这位老先生之名而丧胆。
一个个都收敛了许多,就怕犯了事,被送到太学去当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