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赵煦只能感慨——现代的资本家果然很强。
确实,这个世界不存在没用的人。
只要摆正了位置了,哪怕是最顽固的保守派,也能为国家改革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位郑老先生,就是最好的例子。
看着这两位分别主管着当代最高教育机构和学风学德的大臣,赵煦就对童贯吩咐:“童贯,快给两位先生赐座!”
“诺!”
童贯很快就带着人搬来两条椅子,放到陆佃和郑穆身后。
陆佃与郑穆,自是诚惶诚恐,谢恩之后才小心翼翼的坐下来。
等他们坐下来,赵煦就看向那州桥前的放榜处,与陆佃、郑穆说道:“当年,唐太宗见新科士子,鱼贯而入之景,便欣喜的说道:天下英雄,尽入吾瓮中矣!”
“我大宋自祖宗以来,便崇文兴教,厚遇士大夫,于是兴学校,崇道德之士;广教化,泽寒门之士,于是即使贩夫走卒、农夫渔民,亦知圣人之教,明荣辱之事!”
“逮朕即位,乃承先帝之业,弘列圣之余德,以兴教为己任,无论太学,还是州学、县学,皆是推恩无数,岁赐钱数以百万贯!”
说这些话的时候,赵煦的底气,无比充足。
因为这是事实!
自商周以来的这两三千年的王朝,有一个算一个,在教育方面,都没有资格与大宋交手。
哪怕大宋之后的元明清三朝,在教育投入方面,也只能对大宋朝跪下来唱征服。
于是,大宋这个王朝,在这中古时代,达成了一个其他封建王朝,望尘莫及的数据——全民识字率,接近一成。
汴京城的识字率,更是超过了三成!
若是到了赵佶的时代,通过崇宁兴学运动,更是将这个数据,推到了一个史无前例的高峰——连素来被认为是蛮荒之地的崖州、泸州,都出现了诗书传家的文人家族!
至于为什么,这么高的识字率,还会被辽国吊起来锤,后来更是被女真人横扫
这就只能说,方向错了,越努力越失败。
毕竟,国家耗费巨资,养出来的那几十万、上百万的知识分子。
几乎都是一群,维稳技能点满,压榨平民油水无比熟练,但对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却几乎没有任何促进的官僚。
更要命的是,历代的赵官家,还在这个官僚系统里,塞进去了一大堆的赵专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