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可以在丰年购入粮食存着,灾年放粮赈灾
等等。
主打的就是一个储蓄意识,和防患于未然。
草原游牧民族,在这方面做得差一些,但也还算可圈可点。
——夏秋两季,尤其是秋季,牛羊下的奶多,就多存点奶酪用于过冬。
虽然无法像汉人存粮食一样,动不动存好几年,但好歹也能想办法熬过冬天。
但存在于朝鲜半岛的渔猎文明,却是旱的时候旱死,涝的时候涝死。
每一年的渔期,朝鲜半岛的居民们,都能轻而易举的,获得远高于自身需求的鱼类资源。
但渔期极短,往往只有一两个月,短的时候甚至不到一个月。
所以,每当渔期到来,不知道什么时候渔期就要结束的当地居民,便要拼了命的抓鱼。
只是抓归抓,却不知道该如何处理。
鱼类肉食本身就更容易滋生细菌、更容易变质,再加上如今的朝鲜半岛,正处于比游牧文明都跟落后的愚昧阶段,就更枉论食物储存技术。
这就使得每年的渔期,都会成为朝鲜居民的烦恼。
——存是存不住的,那要不,使劲儿吃,多吃一点算一点?
但凡挨过饿的人,都不会觉得这种做法高明。
因为胃口大小,是会变的。
一个人,如果每顿都吃不饱,那胃口就会越来越小;
反之,如果一段时间内,一个人顿顿都吃饱,甚至吃撑,那胃口就会迅速被撑大。
这也就是说,如果朝鲜居民,在每年的渔期胡吃海塞,那他们被撑大的胃口,就会让他们在接下来的物资稀缺期——尤其是凛冬季节无比难熬。
所以,每年渔期,哪怕能打上来再多的鱼,他们也不敢吃太多、吃太饱;
仅仅只是度过不需要为食物担心的一个多月幸福时光,然后就要对这河滩上,因无法储存而腐烂变质的鱼肉、鱼干长吁短叹。
然后,便又是大半年吃了上顿没下顿的苦日子,以及一个几乎无法获取食物的腊月凛冬。
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华夏农民考虑的、挂在嘴边的,是‘今年光景如何,明年光景如何,往后几年如何’;
草原游牧之民思考的,则是春天如何、夏天如何,秋天牛羊没长膘,要想度过冬天,只怕是要去找汉人抢掠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