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胄相撞,发出清越的声响,混着小面摊的竹勺碰碗声,竟成了一曲和谐的乐章。王老汉看着新军离去的背影,突然发现他们的护腕上绣着麦穗纹,跟自己补在军服上的针脚一模一样。原来昨夜帮厨的军嫂们,偷偷把百姓送的粗布缝进了甲胄,就像他在面条里多添的那勺杂酱,都是无声的心意。
虎娃追着新军跑出几步,看见母亲正把一碗刚起锅的小面递给站岗的士兵。士兵连连摆手,母亲却执意放在石台上:"趁热吃,就当是咱百姓给新军的犒劳。"士兵看着碗里的面,眼眶发热,却还是挺直了腰板:"多谢乡亲,只是军规不许拿百姓一针一线。"母亲笑了:"这不是拿,是咱老百姓的心意,你就当是尝个味儿,让咱心里踏实。"
晨雾渐渐散去,嘉陵江的波光映着校场的青石板,王老汉的切面刀仍在案板上翻飞,"啪啪"声不绝于耳。新军的踏步声渐渐消失在宝轮寺的钟声里,只留下辣香在晨风中飘荡。校场边的石墙上,不知谁用炭笔描了幅画:左边是新军持枪的背影,右边是王老汉端面的模样。两者之间,是一碗腾着热气的小面,辣油红得透亮,就像百姓眼里重新燃起的希望。
当第一缕阳光爬上老黄桷树的气根,青石板上的晨露已被晒干,却留下了深浅不一的脚印——那是新军的靴印,也是百姓的脚步,共同踩出了这条通向安稳的路。王老汉望着江面,远处的盐船正扬帆起航,船上的"税"字大旗迎风飘扬。他知道,有新军在,嘉陵江的水会更清,百姓的面会更香,日子也会更踏实。
校场的角落里,虎娃蹲在地上,用树枝画着新军的阵型。他画得歪歪扭扭,却格外认真。画完后,他又在旁边画了碗小面,辣油红得像火。孩子抬起头,望着渐渐远去的新军,嘴角露出了微笑。在他小小的心里,新军的纪律和王爷爷的小面,都是让他安心的存在,都是这山城不可或缺的温暖。